撰文 | 蒲慕明(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中心主任,《國家科學評論》常務副主編)
翻譯 | 任勝利
責編 | 陳曉雪



科學界一直以來關注的不端行為有三種形式:偽造、篡改和剽竊(Fabrication,F(xiàn)alsification,Plagiarism,簡稱FFP)。然而,明目張膽的FFP行為很少見。這些行為一旦暴露,其后果通常會很嚴重。實際上,更加常見并且難以判決的是處于灰色地帶的疑似科研不端行為,諸如不恰當?shù)臄?shù)據(jù)篩選、分析和表述,同行評議和學術交流過程中的不端行為,論著或其他形式研究成果產(chǎn)出貢獻分配中的不合理等。很多這些灰色地帶的行為正演變成新形式的不端行為,嚴重損害著科學誠信。

生物醫(yī)學中心(BioMed Central)和施普林格出版社于2015年3月和8月先后撤銷了很多文章,這些遭撤稿的作者幾乎全部來自中國。撤稿的原因是這些文章在審稿過程中采用了偽造的審稿意見,其中有些被撤稿的文章涉及第三方機構,這些第三方機構不僅提供投稿前的編輯服務,而且還提供代替作者投稿的服務。這是一種新的科研不端行為,顯然可歸類于偽造科研信息。

在2015年9月召開的首都高校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CAST)主席韓啟德先生在演講中告誡,中國學術界面臨著科研不端行為正在變得“更加多樣,更加復雜”的嚴峻挑戰(zhàn)。他認為,盡管中國的政府部門在促進科研誠信方面投入巨大,但猖獗的科研不端行為仍然在科教領域蔓延。根據(jù)中國科協(xié)的調(diào)查,許多第三方機構不僅提供語言服務,而且還提供投稿,甚至提供論文代寫和銷售服務,從而形成了一個產(chǎn)業(yè)鏈。韓啟德先生代表中國科協(xié)鄭重宣布了在學術期刊發(fā)表論文的“五不”行為準則:不由第三方代寫論文,不由第三方代投論文,不由第三方對論文的內(nèi)容進行修改,不提供虛假審稿人的信息,不違反論文署名規(guī)范。他還呼吁對學術不端要嚴格監(jiān)督懲罰,發(fā)現(xiàn)一起嚴格處理一起。

最近的多起撤稿事件表明,學術機構和科學界需要密切關注以下三方面:

首先,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加強對科學不端行為的嚴厲處罰,包括業(yè)已發(fā)現(xiàn)的科學不端及科學不端行為的苗頭。在我看來,目前我國科研道德危機的主要原因是科研機構和資助機構在嚴厲的懲罰措施方面執(zhí)行不力。雖然國際標準的科學倫理規(guī)范和規(guī)章早已頒布,然而,為了避免行政處理過程中的棘手問題、負面影響及“和諧”社會的動蕩,實際上只有很少部分的不當行為被追訴。調(diào)查涉嫌不端行為的偵查委員會很少保持中立,最終的判決結果也往往充斥著模棱兩可的、旨在掩蓋寬松懲罰措施的表述。寬松的懲罰措施招來追求眼前利益的不端行為,這與科學界以外的冒險的不道德行為沒有太大的不同。

其次,要預防灰色地帶的學術不端行為,例如論文署名不當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科學家的自律。實際上,目前很多期刊都有明確的稿件要求,國際醫(yī)學期刊編輯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發(fā)布的“生物醫(yī)學期刊投稿統(tǒng)一要求”(Uniform Requirements for Manuscripts Submitted to Biomedical Journals)已被超過600種期刊采納,其中有關作者署名資格的規(guī)定包括:(1)對構思或設計,數(shù)據(jù)獲取、分析或解讀有實質(zhì)性貢獻;(2)起草文章,或?qū)ξ恼碌闹匾獙W術內(nèi)容作過實質(zhì)性修改;(3)同意稿件的最終版本被公開發(fā)表;(4)同意對有關論文各方面研究工作的誠信問題負責。如果科學家本人不遵守這些要求,難道我們的研究機構在監(jiān)督機制上就沒有責任了嗎?

第三,研究機構要致力于展開嚴格的科學不端教育,不僅要有定義FFP和科學倫理的教程指南,而且也要結合具體的倫理道德案例在師生中開展教學討論,要澄清灰色地帶的不端行為有哪些,包括那些有選擇地使用符合研究假說的實驗數(shù)據(jù)、藉特權信息“汲取”他人的成果、在各種形式的科學評審中違反保密規(guī)則、把對研究工作沒有貢獻的人署名為論文的作者,等等。

當前中國政府在管理部門和國有企業(yè)根除腐敗已經(jīng)取得了巨大進展。“十三五”規(guī)劃中科技體制改革被列為重要位置,加強科研道德建設應當是科技體制改革中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們期待著政府和科學界更加關注科研道德和不端行為問題,尤其是那些日益嚴重的灰色地帶的學術不端問題。

本文轉(zhuǎn)載自《知識分子》微信公眾號。英文原文發(fā)表于《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 2015年第4期,原標題為“Scientific misconducts in the darkening gray zone”。